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咨询电话:0931-5321043/5322554/5322247

教育热点

当前位置:教育热点 >

做好产教融合新的“加减法”

作者:lanke时间:2020-06-15 08:59:11点击:14800

青岛职院机器人教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峰指导学生编程。 (学校供图)

编者按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方案》,大胆创新,在对接区域经济服务地方发展、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难点方面不断破题,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报今日起推出“职教奋进新时代”栏目,先期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院校的经验报道,敬请关注。

“如果学院没有推行项目式教学,我可能还对着黑板给学生讲酒店管理;如果没有走进企业研修,我可能还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一堆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概念……”每次看到学生深入企业学习收获满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迁远总会习惯性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青岛职院,跟赵迁远有相似感受的教师不在少数。给他们带来这种感受的,是该院以实施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探索。

学非所用怎么办——

一增一减,真实的职业环境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育人项目

以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为模板,压缩其中的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训课,这曾是包括青岛职院在内很多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武器库”里的一款“老兵器”。

旅游专业是青岛职院的三大传统优势专业之一。然而,相对于青岛作为知名旅游城市的地位,老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用人市场的需求。

一次去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看望实习学生的经历,坚定了国家“万人计划名师”、青岛职院旅游学院原院长齐洪利推进学院教学改革的决心。在酒店,齐洪利看到自己学院的一名实习学生正埋头自学商务英语。跟这名学生聊了几句后,齐洪利了解到,这名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发现,外语能力不足成了自己工作上的最大短板,想通过自学来弥补这个不足。

这件事让齐洪利深受触动,回到青岛,齐洪利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引进了此前就已深入了解的一种荷兰教学模式——CBL(基于能力的学习)体系,并根据针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调研情况,淘汰了学生普遍感到学得困难、岗位上使用不多的高等数学等课程,新增了紧贴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急需的实务课程。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CBL体系改变了以“教”为主、重点关注学生知识记忆水平的教学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和工作岗位对接,通过合理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无缝对接真实职业活动的教学模式,与当时青岛职院正在谋划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谋而合。

然而,这“一增一减”的改革起初并不顺利。曾有一个专家组进校评估时,认为旅游学院砍掉高等数学课程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青岛职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坚持继续尝试着推进改革。

对接真实职业活动,是CBL体系的精髓。但是,如何因地制宜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培养环境,是破解传统教学与实践问题脱节的关键所在。对此,旅游学院根据之前调研掌握的信息,对传统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外科手术”——从工作岗位面临的具体任务出发,围绕相应学习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项目与课程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从而形成深度嵌入职业真实工作环境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同,这种项目教学课程,不再是“黑板上开酒店”,而是把旅游行业典型的职业活动设计成若干个项目,一个学期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均围绕一个项目展开。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都配备有一名项目导师和一名专业导师,项目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旅游项目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价和运营等;专业导师则从专业上解答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

课本滞后于生产实践咋办——

课程“补丁”不断延长学科专业的触角,实现跨界生长

事实上,开展项目教学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充满挑战。赵迁远是旅游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也是一位工作了20年的老教师,她坦言项目教学改变了自己。

赵迁远用“脱了一层皮”来形容这种痛苦的蜕变过程。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项目“主题店的策划与管理”为例,学生们分组走入青岛大街小巷的主题店调研、访谈。一次,一名学生去一家主题店调研,老板以为他是拉赞助的,一口回绝。“怎么办?”这名学生向赵迁远求教。

其实,赵迁远自己也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能帮他分析,然后和他一起商量交流技巧。后来,学生换了方式去与人沟通,终于完成调研任务。

有了这次经历后,赵迁远非常注意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进度,以专题讲座方式,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及时给学生“充电”。

如今在青岛职院,像这样深度嵌入到项目教学中的课程模块,几乎每个院系都有很多。教师们把这种课程“补丁”,形象地称作“课程+”。

“我们的项目教学瞄准的是企业用工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在这3种需求之下,我们的课堂形式基本都是多师同堂。而在实际教学中,项目教学之下的静态显性课程,不足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必须通过隐性课程,以打‘补丁’的方式,及时动态性地补齐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的能力短板。”青岛职院院长覃川说。

在该校,海信学院是较早推行“课程+”实验的教学单位。早在2008年,海信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与华为、H3C、Cisco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将这些公司的原版教材、认证课程、证书体系等作为课程“补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以此优化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了“以证代考”和“课证融通”。

2015年一次深入企业调研的经历,使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教研室主任刘阳意识到,今天的IT行业要求员工具有跨界能力。于是,刘阳和同事们一起,重构并打造“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运行比较成熟的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一致的“课证融通”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将大量随时需要训练和提高学生某方面能力的专题课程,作为“课程表”之外的隐性课程。

“这种隐性课程对学生来说,虽不是专业要求学的,但它们非常实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学生要与客户洽谈,不知道如何穿衣搭配。我们就专门从学校艺术学院邀请时装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上一次微课。”刘阳说,“学生们用这些知识,不论是去校外做项目调研,还是去考证、参赛,他们都很自信,学习积极性、目标感和成就感都会明显增强。”

在2018年举行的山东省云与大数据及计算机网络大赛中,刘阳在对手几乎都是企业工程师的情况下,捧得一等奖;她指导的学生张林谦虽然只获得三等奖,但通过比赛,张林谦从隐性课程中学到大量“活知识”,对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赛后一年,他一口气考了十几个技能证书,成为同学们口中的“考证王”。

按计划,下一步,青岛职院还准备尝试通过“课程+”的方式,打通不同专业群,使课程能像商品一样,实现校内流通,取长补短,既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种选择,也能培育学生的专业再生能力,以应对碎片化学习的时代特征。

校企“同床异梦”的锁咋开——

引企入校,教学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实现快捷切换

只要与线条有关的事物,青岛职院艺术学院院长乔璐都有特别的兴趣。谈及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她满脑子装着的,还是“点、线、面”——

“与小微企业的深度合作,是我们的‘点’,它既解决了我们50%以上学生的就业,又有利于我们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把企业引进学校,是我们的‘线’,它既能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又能促进专业群建设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依托行业协会,把行业协会直接引入学校,则是我们的‘面’,它能提升学校调动行业企业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能力。”

对标城市发展战略,把自己“代入”其中,是青岛职院引入企业行业资源入校、实现教学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快捷切换的一个“窍门”。

“脱离产业和经济,就不是职业教育。这些年,我们始终紧贴青岛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地大企业、社区,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学院和社区学院等方式,牵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青岛职院党委书记王金生说,“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一直强调德技并修,通过党建引领、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毕业离校时,必须既要手持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又要有志愿服务证书。”

在青岛职院,引企业行业资源入校参与协同育人,已呈现全面开花之势。旅游学院院长李成介绍,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旅游学院将世界酒店龙头企业喜达屋引入学校,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平时,企业高管和学校专业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模式。每年,喜达屋集团需派出高管,为学生讲授320学时的实务课程。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变所有的参与者。

对于变革所带来的艰难“转身”,刘阳用了一个词——“居危思危”。这学期,刘阳开了3门课,其中两门是新课。“像第一次开的人工智能课,我之前也没接触过,只能现学现用。所以,我感觉自己每天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和刘阳的感受相似,商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杨晓黎说:“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鲜活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老师们也被学生不断地推着往前,一方面主动去电商企业研修、了解工作流程,和学生一起设计并运营农村电商平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两年前,一名学生在学习“酒店策划项目”时问赵迁远:办一家酒店,后厨和店面的面积怎么分配最好?这个问题,她一时间竟答不上来。当年暑期,赵迁远就向学院提出,要去大酒店脱产研修。

和赵迁远一样,在青岛职院,任何教师只要向所在学院、教研室提出假期顶岗锻炼,或者赴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申请,都可实现“说走就走”。一名教师外出挂职空出来的岗位,同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就会主动“补位”。因为,下一次外出挂职的,可能就是自己。

实施项目教学以来,该校旅游专业群已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近万名学生受益,教师完成海外及企业脱产研修809人次;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等9个专业成为省级教学团队,旅游酒店管理入选为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服装与服饰专业群入围国家“双高计划”。据该校对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追踪调查数据显示:77.6%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83.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71.4%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协作能力有所提高,78.5%的学生认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

实践者说

【教师说】

青岛职院旅游学院教师赵迁远:

过去,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推行项目教学后,我整个人简直被“清空”了。现在,学生们带着真实的项目去企业先调研,再设计产品、做商业策划书、交流答辩。所有专业学习始终处在动态环境中。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根本无法预知。更具挑战的是,学生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就连我们这些一直在学校教书的老师过去也从没遇到过。

【学生说】

青岛职院海信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张林谦:

过去,我们学的课程之间很少有衔接,知识点在脑子里都是散的。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按照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引入大量生产中的真实案例,教学由以课程为中心转化成以情景为中心,课程中也融入了更多人文元素,让我们这些“理工男”变得既会说,又会写,同时也更会做了。“课证融通、以证代考”的教学改革,搭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让我们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成就感。

【企业说】

青岛斯八达分析测试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纪文强:

我们公司与学校开展合作后,所有的设备都放在学校,学生们只要有相关的化学分析课程都能预约,随时进入公司实验室做技术验证。我们的设备更新很快,这样能保证师生不出校门就始终能用到最先进的设备,了解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我们采取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有很高的岗位适配性,一毕业就能上岗进入工作状态。

作者:本报记者 柯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13日第1版 版名: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