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咨询电话:0931-5321043/5322554/5322247

教育热点

当前位置:教育热点 >

回归育人初心 深挖育人价值

作者:时间:2022-04-12 14:24:02点击:8764

  一届更具广泛群众性的竞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只有保持和增强群众性,群团组织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坚持增强群众性,引领最广泛青年学生一起向未来,共筑科创报国梦。

  基础更实,筑牢“千里高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30多年来,“挑战杯”竞赛形成了“国赛、省赛、校赛”三级赛事体系。这届大赛坚持夯实校级赛事基础作用,优化校级赛事组织得分、赛事优秀组织奖评选标准,以夯实“千里高原”之基培育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的“万米高峰”,江苏、陕西等省实现参与本科高校100%全覆盖,浙江、广东、湖北、贵州等省高校参赛率和作品数均创历史新高。

  覆盖更广,形成“全国组网”。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这届大赛参赛高校、参赛学生、辐射带动学生数量均创新高。大赛创新设计红色专项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专项赛,吸引高校参赛2984次,较往届提升近一倍。推报全国的作品达2.2万余件,覆盖学生近220万人。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了网络主题直播、云上“红色课堂”、线上“云展厅”等,成功吸引724.2万余人次进行学习交流。

  发展更均,实现“齐头并进”。这届大赛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形成了更广泛参与、更广泛受益的生动局面。主体赛国赛中,职业院校占比8%,红色专项活动国赛中专业院校占比30%,一般院校参与热情大幅提升。入围终审决赛的中西部高校及作品数比例相比往届分别提高5.18%、4.89%,中西部高校特等奖获奖比例相比往届提高19.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挑战杯”竞赛将持续增强群众性,帮助更多青年学生涵育科学精神、接受科学启蒙、激发科创热情。

  提升客观性,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信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22年3月26日至28日举办终审决赛,3月29日,在国家公证人员监督公证下,完成了成绩统计和奖次评定工作并及时公开发布。本届竞赛组委会提前做好顶层设计,严谨落实各项环节,保证竞赛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信,着力提升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客观性。

  评委邀请层层保密。竞赛组委会与中科院、专业性科研院所、科研类国有企业等11家单位合作,组建1136人均具有高级职称的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库,建立评委抽选及邀请工作“互盲”机制(3人背对背工作小组),确保评委信息制度性保密,全程保障评委评审闭环管理,实现专家库组建、评委抽选、集中评审等全流程客观保密。

  评审流程规范透明。网络评审从1507件提交查重报告的作品中客观评审,确定入围终审决赛的478件作品。终审决赛正式答辩前,竞赛组委会相继公开发布工作安排、工作指引,组织参赛团队按组别进行线上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进行两次全流程演练,为正式答辩做好硬件、软件等相关测试和准备。答辩过程全程录像,各组评审结束后,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字密封,交竞赛组委会封存。

  授奖结果及时公开。终审决赛评审前,竞赛评审委员会根据《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订终审工作方案,报竞赛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答辩分组及各组别授奖奖次(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数量。竞赛全部评审答辩结束后,启封评委打分表并计算分数,基于已确定的各组别奖次数量,对应确定各奖次获奖作品。全程由国家公证人员现场监督公证,结果报竞赛领导小组后即公开发布。

  竞赛授奖结果公布后,明确保留1个月的质询投诉期,接受质询申请,与评审前期和评审期间形成严谨闭环。全过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使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的权威性、公信力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同。

  构建广泛育人的大赛新生态

  围绕增强提升赛事“交流性”改革方向,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顶层设计到赛事安排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回归广泛育人初心,深挖竞赛育人价值,着意促使赛事成为青年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有效课堂和有形载体,激发“挑战杯”竞赛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线上线下有机耦合,构筑朋辈教育同频共振“策源地”。

  ——建设“挑战杯”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助力朋辈交流。

  ——首次搭建云上“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专项活动优秀视频作品线上传播,遴选“最具感染力”作品,点播数40.5万次,转发数60.1万次,评论数23.6万条,评论字数160万字。

  ——首次开展“黑科技”专项赛视频作品展播活动;引入VR、5G等技术手段,将线下项目展示同步搬到云上,陆续发布获奖作品的现场答辩视频,学生通过手机端即可观摩作品、学习交流,辐射带动更多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感受朋辈风采。

  相较传统以线下活动为主模式,通过构筑“云展厅”“云课堂”,开展“云互动”“云点赞”等探索,“挑战杯”突破竞赛单纯“赛”的定位,将逐级竞赛过程变为生动广泛的全网教育课程,发挥示范带动和榜样效应,引导更广大学生爱好科学、参与科创、形成氛围,放大工作效果、提升育人成效。

  揭榜挂帅产教融合,打造校、企、研成果转化为“桥头堡”。首次举办“揭榜挂帅”专项赛,秉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术,企业提需求出题,面向高校广发“英雄帖”,学生团队竞争揭榜。中国电信、宝武钢铁等7家单位围绕国产操作系统、碳中和等选题发布榜单。

  作为主赛道的有力补充,专项赛首次举办便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份115所高校的1300余名学生踊跃参加,学子不畏难、往前冲的闯劲让人欣喜,各发榜企业也找到了很多闪耀着青春智慧的作品方案。各发榜单位组建了院士领衔、阵容豪华、来源多元的“大咖专家”指导组,帮助学生们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集中攻关,推动实验方案向生产力转化。专项赛有效推动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间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反哺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化实践能力,帮助更多青年学子的科研成果生根发芽和落地转化,彰显了比赛的育人初心和应用导向。

  跨越地域协同互动,搭建不同省份交流经验的“立交桥”。推动区域间均衡发展,着力为东西部省份之间常态化互动交流搭建桥梁,首次建立98人规模的“挑战杯”竞赛指导暨科技创新宣讲交流团导师库,推动东部导师进西部学校交流。依托“挑战杯”竞赛搭建科创交流平台与达人出彩平台,面向各省广泛征集创新推动新时代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创青春”微信公众号开设“挑战杯”专栏,发布各地各校活跃科技创新氛围、吸引青少年参加科创活动的经验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创新达人事迹,累计发布信息40条,汇编各地、各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举措以及指导教师、参赛学生投身科创事业心得,累计18篇。

  首次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主题直播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工作交流活动,吸引600万人次在线学习,邀请往届获奖者、指导教师视频连线分享收获,通过微电影形式展现竞赛获奖者学习科研生活图景,让大家近距离了解“科创达人”的成长故事和当代青年的科创风采,组织专家围绕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调研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等开展专题培训。着力将“挑战杯”竞赛打造为时效更长、覆盖更广的教育载体、实践载体。

  无限创新梦,无悔挑战杯

  历时1年之久的赛程、几万字的材料、上百次的演练、无数的泪水与汗水,终于在3天终审决赛答辩后落下帷幕。赛事的结束,给参赛队员们带来的不只是紧张后的松弛,更是不舍、成长,是无悔的梦、无限的挑战。

  时间延长,辛苦但值得。“回顾1年多的参赛历程,概括起来就是非常累,但非常值得”,从开始比赛到结束,没有哪一步路简单好走,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无数次的讨论、争执和犹豫。对参赛学生来说,一步步走向决赛的过程,就是一环环解决问题、打破障碍的过程。“卧薪尝胆,百炼成钢,描述这两年一点都不为过,一个差点止步院赛的项目挺到了国赛,它顽强的生命力是我们每个人顶起来的”……经验的积累、成员的坚持、团队的力量,让项目愈发优化、成果愈发有效、答辩愈发鲜活,最终才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线上参赛,隔屏却专注。从未有过的线上终审决赛形式,让参赛队伍略显手足无措。虽然遗憾无法与其他队伍、专家评委面对面交流讨论,但从赛后反馈来看,更多的学生对线上参赛表示支持与肯定——“线上答辩免去了舟车劳顿,节省了我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时间,让我们能够把更多时间放在项目本身,专注于准备答辩”。

  结果公示,有梦且无悔。“得了特等奖,我做梦都不会想到”“看到结果,有遗憾,有不服,但更是成长,会让我未来继续挑战”“从优秀的老师、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比赛奖项本身重要”……在与参赛队伍交流的过程中,“挑战杯”让学生们发出“我的大学真的算是无悔”的呼喊,让全社会看到大学生为解决国家科技难题而拼搏、开拓、奋进的热血与激情,让时代见证青年科技创新带来的进步与飞跃。

  无限创新梦,无悔挑战杯。时代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挑战杯”竞赛的自我革命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挑战杯”竞赛将持续增强交流性,给全国各地大学生搭建开展科研攻关、展示科研成果的学习交流广阔平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